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,在公交车上弄到高C小时说杨震,亚洲欧美妆和亚洲妆的区别,国产丰满麻豆videossexhd

填寫氣力輸送調查表
當前位置:主頁 > 新聞中心 > 行業新聞 >
壯大環保產業 推動大氣污染防治 周宏春
發布時間:2018-12-09 14:19 ?|?作者: 氣力輸送 ?|?來源: 未知

我國大氣污染防治任務依然繁重

2013 年,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(以下簡稱“大氣十條”)發布。“大氣十條”實施以來,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基本遵循,以“大氣十條”和生態環境部的總體部署為攻堅重點, 各地狠抓大氣污染治理,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, 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等重點區域改善明顯, 大氣污染防治機制基本形成,居民可以切身感受到這樣的變化:藍天白云多了。與此同時,產業、能源和交通運輸領域結構也得到優化。與2013 年相比,2017 年全國74 個重點城市PM2.5平均濃度下降了約三成,酸雨面積下降至20 年前的水平; 338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(PM10)平均濃度下降22.7%,京津冀地區PM2.5 平 均濃度下降了39.6%,北京PM2.5 平均濃度從每立方米89.5 微克降至58 微克。盡管如此,與居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的期待和訴求仍有差距:一些地區進入采暖期后霧霾頻發,一些地方冬季空氣質量明顯惡化, 還有一些地區甚至頻現爆表情形。

隨著大氣污染治理的深入,治理難度也逐漸加大。從區域看,京津冀地區是全國大氣環境質量最差的地區,河北、山西、天津、河南、山東5 省市優良天氣比例不足60%,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更為嚴重。2018 年7 月9-22 日,生態環境部的200 個督查組,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“2+26” 城市、377 個縣(市、區)開展第三輪次督查, 發現涉氣環境問題1330 個。2018 年7 月11 日, 2018-2019 年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工作的200 個督查組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6 個縣(市、區)督查發現,涉氣環境問題129 個。8 月23 日, 對汾渭平原95 個縣( 市、區) 督查發現,涉氣環境問題106 個;問題主要包括:工業企業未安裝大氣污染防治設施、大氣污染防治設施運行不正常、VOCs 整治不到位、工業粉塵無組織排放、露天礦山未落實減塵抑塵措施、建筑工地揚塵和物料堆場揚塵治理措施未落實等。

霧霾治理仍要“靠天吃飯”。今年“兩會” 期間,李干杰部長對此曾有專門的說明:“兩會” 前后北京連續幾輪的重污染天氣足以說明這一點。2 月26-28 日,3 月2-4 日、9-14 日連續出現6 天霧霾天氣;氣象條件是強逆溫,這也是近20 年乃至本世紀以來最強的一次逆溫,時間長、范圍大,尤其是夜晚的污染物擴散不出去。綜合防治措施減輕了污染程度:3 月9-14 日的霧霾,原來預測是2 個中度、4 個重度污染天氣,其中一天是嚴重污染;經過共同努力取得了1 個良、1 個輕、2 個中、2 個重污染的結果。在非常不利的氣象條件下降低PM2.5 濃度,雖然一些針對性強、效果好的治本措施的持續發力可以減輕大氣污染,但也須明白,刮大風,霧霾治理效果會好得多;出現逆溫天氣條件,霧霾就會比較重。PM2.5 濃度的突然變化,也說明天氣條件對霧霾的影響權重較大。

打好藍天保衛戰,方向已經明確,藍圖已經繪就。《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》國務院已經印發。要認真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以及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,堅持全民共治、源頭防治、標本兼治,以京津冀及周邊、長三角、汾渭平原等區域為重點,運用經濟、法律、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,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、能源結構、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,強化區域聯防聯控, 狠抓秋冬季污染治理,統籌兼顧、系統謀劃、精準施策,實現環境效益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。

大氣污染攻堅戰的目標是,經過3 年的努力, 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,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濃度,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,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,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。到2020 年,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 年下降15% 以上;PM2.5 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 年下降18% 以上,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%,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 年下降25% 以上。

發揮市場機制作用,發展壯大綠色環保產業

環保產業可以有不同的界定和分類。一般的, 環保產業覆蓋了產品和服務,即滿足大氣污染、水污染、土壤污染治理需求而生產的產品以及設施運營需求形成的服務。本文主要討論因大氣污染防治需求而產生的環保產業。

環保產業發展,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“十三五”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線,環境保護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措施。環保產業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產業,發展動力主要來自環境法規和標準的制定與執行,企業社會責任感及公眾環保意識提高等。由于公眾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了,會要求政府不斷提高環境保護標準,要求企業承擔更多的環境保護責任,公眾也在不斷改進生活方式。企業是環保產業發展主體,在生產和服務中承擔社會責任并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,對環保產品和服務形成了需求。政府通過制定環境標準,頒布有關法規, 形成環保產業發展的法規強制和政策驅動,從而形成了環保產業發展的政府促進、企業行動和公眾參與的良性循環。

《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》提出了大氣污染防治需求和環保產業發展重點:發展節能環保產業、清潔生產產業、清潔能源產業,壯大綠色產業規模,培育發展新動能。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龍頭企業,支持技術創新能力建設,促進大氣治理重點技術裝備等產業化發展和推廣應用。加快發展合同能源管理、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社會化監測等新業態,培育一批高水平、專業化服務公司。環保產業的發展有以下重點。

先滿足工業污染深化治理的需求

重點治理的污染物是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顆粒物、揮發性有機物(VOCs);重點行業包括鋼鐵、建材、有色、火電、焦化、鑄造等;此外物料( 含廢渣) 運輸、裝卸、儲存、轉移和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也需要深度治理。從空間看,園區循環化改造、規范發展和提質增效是政策重點; 開發區、工業園區、高新區等的污染物集中整治, 為環保產業發展提出了需求。工業爐窯使用電、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或由周邊熱電廠供熱,化肥行業固定床間歇式煤氣化爐整改等,也有市場。

移動源污染防治的產業需求

移動源污染防治的產業需求有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、淘汰老舊車輛、新車監測等。城市建成區新增和更新的公交、環衛、郵政、出租、通勤、輕型物流配送車輛,重點區域港口、機場、鐵路貨場等新增或更換作業車輛,重點區域直轄市、省會城市、計劃單列市建成區等,是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銷售市場。在物流園、產業園、工業園、大型商業購物中心、農貿批發市場等物流集散地建設集中式充電樁和快速充電樁,是配套設施的建設范圍。淘汰老舊燃氣車輛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、汾渭平原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型和重型柴油貨車,是汽車拆解業的關注重點。新車銷售、檢驗、登記等場所開展環保裝置抽查,超標排放機動車的生產和進口企業、注冊登記地、排放檢驗機構、維修單位、運輸企業等的溯源和全鏈條監管等,為汽車排放監測、維修和系統建設提出了需求;定期更換出租車三元催化裝置等,為相應產品提出了需求。重點區域禁止建設生產和使用高VOCs 含量的溶劑型涂料、油墨、膠粘劑等,餐飲油煙治理,有條件的工業集聚區建設集中噴涂工程中心, 配備高效治污設施,使VOCs 治理成為環保產業中的新動能。

實施防風固沙、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和揚塵綜合治理工程

國家將重點加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、京津風沙源治理、太行山綠化、草原保護和防風固沙;建設城市綠道綠廊,實施“退耕還林還草”。對露天礦山,加強修復綠化、減塵抑塵, 以及矸石山治理。重點區域建筑施工工地要做到工地周邊圍擋、物料堆放覆蓋、土方開挖濕法作業、路面硬化、出入車輛清洗、渣土車輛密閉運輸“六個百分之百”,安裝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設備。大力推進道路清掃保潔機械化作業,渣土運輸車要密閉。

環境監測監控和能力建設

國家將加強區縣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絡建設,國家級新區、高新區、重點工業園區及港口設置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。加強降塵量監測; 重點區域各城市和其他臭氧污染嚴重的城市,開展VOCs 監測。重點區域建設國家大氣顆粒物組分監測網、大氣光化學監測網以及大氣環境天地空大型立體綜合觀測網。加強移動源排放監管能力建設,實現遙感監測網絡、定期排放檢驗機構國家—省—市三級聯網。強化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體系建設;高架源,石化、化工、包裝印刷、工業涂裝等VOCs 排放重點源,安裝煙氣排放自動監控設施。成立國家機動車污染防治中心和區域性國家機動車排放檢測實驗室。健全環境監測傳遞溯源體系,加強環境監測相關標準物質研制,實施“誰出數誰負責、誰簽字誰負責”的責任追溯制度。嚴厲懲處數據弄虛作假行為,對地方不當干預環境監測行為的,監測機構運行維護不到位及篡改、偽造、干擾監測數據的,追究責任。

清潔供熱產業成為新的熱點

近年來,針對供熱期的大氣環境污染,完善園區集中供熱設施,有效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等政策導向,為清潔供熱企業帶來機遇。中央明確了堅持宜電則電、宜氣則氣、宜煤則煤、宜熱則熱原則,以確保安全、清潔、高效取暖。其中,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、汾渭平原等區域的散煤治理, 以及以鄉鎮或區縣為單元整體推進放在了優先位置。與此對應,熱源多元化、電網改造、高效節能供熱設施等需求大增,以滿足“煤改電”、“煤改氣”的需求,政府也將在建設用地上給予相關政策優惠。據估計,清潔供熱產業的規模在萬億左右。

節能產品和服務產業仍將延續快速發展勢頭

滿足大氣污染防治需求,文件提出要大力開發、推廣節能高效技術和產品,推廣綠色建筑, 健全能源計量體系,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, 鼓勵開展農村住房節能改造等,這些都是節能產品和服務的方向。同時,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產業發展,在基本解決棄水、棄風、棄光等目標導向下, 風能、太陽能開發布局將得到優化,生物質能、地熱能等也因地制宜得到發展。

環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全民參與和行動

環境治理,人人有責,應當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。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科學知識,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黨政領導干部培訓內容。各地建立宣傳引導協調機制,發布權威信息,及時回應群眾關切。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監督引導作用,積極宣傳大氣環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、政策文件、工作動態和經驗做法等。倡導“同呼吸共奮斗”,動員社會各方力量,群防群治。企業要強化治污主體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,中央企業更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,引導綠色生產。公眾要樹立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消費理念,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,還應通過多種渠道舉報環境違法行為。

各級公共財政支出要向打贏藍天保衛戰傾斜

增加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投入,擴大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的試點城市范圍,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、汾渭平原全部納入。環境空氣質量未達標地區要加大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投入。支持依法合規開展(PPP) 項目建設。開展金融支持清潔取暖試點工作。鼓勵政策性、開發性金融機構,對大氣污染防治、清潔取暖和產業升級等領域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信貸支持。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、企業發行債券,募集資金用于大氣污染治理和節能改造。開展合同環境服務,推廣第三方治理,以專業化途徑解決污染治理這個專業問題。

總體上看,我國走出大氣污染防治“靠天吃飯”階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。環境保護將伴隨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,而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,也不是吹個號、打個沖鋒就能夠一勞永逸的。無論是為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,還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藍天保衛戰必須打好,堅決打贏,既要打攻堅戰,也要打持久戰。只有這樣,才能使天更藍,環保產業在污染治理中得到發展壯大,生態文明新時代也才能早日到來!